一场学术交流,架起学界与业界的桥梁——CCF微课题沙龙暨人大计算机系首届学术交流专访
编者按:
2016年1月7日,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举办计算机系首届学术交流会,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次活动由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计算机系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企工委协办,启明星辰集团赞助,近二十家企业单位参与。企业专家认真聆听计算机系老师们的成果介绍,并与师生在一起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20个系统成果中投票选出了“最具创新奖”以及“最具成果转化奖”。这次跨界交流的初探,不仅仅是优秀系统间的评比学习,更架起了计算机学界与业界的桥梁。
两分钟演讲:简要系统介绍更似辩论发言
在活动开始之前,启明星辰集团的首席战略官潘柱延说:“今天一共20个系统有待展示,在2分钟内要把研究成果讲清楚,并且吸引企业专家的注意,这对教师和学生们是很大的挑战,因为系统能够吸引的观众往往取决于这短短2分钟的介绍。”
为了在两分钟内吸引企业专家关注,参与系统展示的教师和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各出奇招。有的系统展示色彩鲜艳、风格轻松愉快;有的展示言简意赅,只用1页幻灯片便解释一个复杂系统的亮点特色;更有讲解者制作了精彩纷呈的视频动画。
展示“EventTeller:互联网环境下的事件侦测和话题追踪系统”的何军教授坦言道,在台上向企业专家介绍系统和平时在学术报告会上作报告很不一样,“在学术报告会上我可能会专注于讲自己的研究解决了哪些技术上的问题,偏重于方法的介绍;但企业更关注这个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更关注系统的实用性。”
展示“北京公交查询问答系统”的周烜副教授表示:“在学校做课题研究要不断追问‘做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的本质问题,今天的学术与企业交流为我们提供了让企业发出声音的机会。我们以后应多与企业、产业融合交流,这会对学术科研更有促进。”
对于让大家如此紧张的两分钟设定,负责活动策划的陈跃国副教授解释道:“因为系统较多,我们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现场互动。讲5分钟的效果不见得比2分钟的效果好,更短的时间能迫使展示者把系统的精华进一步凝练,呈现给观众。只有让企业专家认识到系统的市场价值,吸引到了他们的兴趣,才能有机会再给他们细致地讲解技术实现。”
深入互动交流:学校研究能否化身企业产品?
在现今“互联网+”的时代里,或许我们都曾想过“假如有一天,我能对世界有一点点改变”。学校的研究注重创新和前沿,企业里的产品注重需求和市场,倘若能将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产品中,研究本身才能产生厚重的意义和价值。
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院长杜小勇教授说,“这样的学术界与企业界共同参加的会议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我们可以继续尝试把这种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多方参与的活动常规化,探索建立一个让企业与学院充分交流的平台。通过企业提出问题需求、学院研究解决的方式,我们期待将在与企业合作交流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启明星辰集团的首席战略官潘柱延对高校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计算机研究应该要学习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医学院的学生有足够的临床实习,教授更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目前我们计算机系教师的工程经验大多不足,我们应该学习医学院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结合起来,把互动教学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
Intel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新铭结合IT行业的发展趋势,解释了他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动因:“目前的高科技智能设备,只有70岁以上和10岁以下的群体无法使用。未来二十年,高科技行业潜在的增长点在于对这两类人群的关注。”他以本次参展的系统为例:“如‘历史事件多媒体建档系统’,如果能把老年人的日记、照片和视频存起来,分类索引,让老年人可以回顾自己在过去的某一天做了什么事,对他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大金仓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冯玉既是受邀参会的企业专家,也是阔别多年重返学院的校友。她感慨这些年校园环境更加优美了,学院学科涵盖更广了,教师资源更加丰富了。她回忆道:“学院的学术研究比以前更加丰富,像图像、语音、信息安全等这些领域的研究都是以前没有的。”她对“面对移动众包的通用服务引擎”、“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以及“基于SQL的度量空间查询处理系统”很感兴趣,“这些系统和我们的公司业务比较接近,我个人也很感兴趣,会考虑在相关方面建立合作。”
收获与期待并存:更要寄希望于学生
同时斩获“最具成果转化奖”第一名和“最具创新奖”第二名的梁彬副教授可谓实至名归,他希望自己所做研究能对产业界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他说:“我更看重的是企业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至于他们是不是决定要支持我们做什么,反而是放在第二位的。”
获得此次活动“最具创新奖”第一名的窦志成副教授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他认为学校有更开放的研究环境,同学们可以在这次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加入其团队。
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副院长文继荣教授也鼓励同学们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计算机是一个应用学科,一个好的开发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人用到,这是我们学科的特点。计算机系的学生未来除了一部分人做学术科研,大部分还是进入产业界、工业界。如果能尽早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意识,引导同学们尝试把研究转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系统,变成“有用”的东西,这可以同学们激发很大的热情。”
潘柱延对同学们提出了“十万大山”的期望,他希望人大学计算机的同学都能有自己的“十万大山”,即写十万代码:“不管是搞工程还是搞理论研究,如果离开了代码就离开了计算机,即便是深入搞理论研究的也必须有很强的代码能力。写十万行代码当然很难写,也不见得每行都要自己写,除了写代码更多的是改代码,但要想改代码先要看代码,就像大家小时候学语文,不是只学语法学造句,要读很多小说,读文章,写代码也一样。如果真的能写代码写到十万行,就是代码大师了。”
Infosys中国首席技术官羊冬昭对希望从事科研的同学提出了建议,“同学们要不仅仅要学习书上的知识,更要关注社会需求,做出来的东西应当是社会所需要的东西。我觉得想法(idea)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在于实践这种想法,要坚持执行下去,把它产出成有影响力的产品。”
活动尾声: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出乎意料
在活动现场负责“面对移动众包的通用服务引擎”系统展示的吴天贞同学,为许多企业家讲解了系统,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专家们会给我们提供一些产业化的建议,考虑真正投入使用后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在学院的研究更偏学术,更多考虑实现技术与算法,企业专家更会考虑产品的面向的特定人群,这是我们以前所没有考虑过的。”
积极参加此次活动的孙立人同学表示活动带了他很多惊喜,收获到的东西大大超出了预期,他说:“我以后虽然没有做科研的规划,但这次活动让我长了见识、开了眼界,我特别关注了‘时事探针系统’,在实验室有一部分工作也是做这方面的,我没有他们做得那么好,他们的系统给我很多启发和借鉴”
陈跃国副教授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能看到他四处忙碌的身影,他激动地说:“考虑到场地空间限制,本次活动我们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但仍旧来了这么多专家、老师、同学。看到大家对这些系统如此感兴趣,我很高兴。我们希望教师做的东西能被企业界认可,跟企业碰撞出一些合作的火花,这是我们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我把这次活动起名为‘比武招新’,首先系统评选是‘比武’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招新’,希望我们能把这些工程研究推销出去。”
潘柱延在活动的最后对参展的系统做出了肯定而详实的评价,并对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每个学院都会给外界一个形象认知,作为学院应积极主动与社会接触,维护和延展外界对自己的形象认知,因为只有拓宽了认知才能增加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我以前对人大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的认知仅仅是数据库,今天的活动颠覆了我以前的看法,因为我看到了人大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不仅仅有对数据库的前沿研究,更有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利用。”
据悉,参加此次沙龙的共20微课题,研究方向包括“时事探针系统”、“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EventTeller:互联网环境下的事件侦测和话题追踪”、“历史事件多媒体建档”、“多模态情感分析”、“语音关键词检索”、“BusMan:北京公交信息问答系统”、“HelPal:一个面向移动众包的通用服务引擎”、“ESearch:基于维基百科的实体搜索”以及“SEED:DBpedia知识库上的实体探索与调错”、“视频目标检测”、“看图说话”、“鸟类识别”、“无线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基于序列信号图的室内导航系统”、“PSQL:基于SQL的度量空间查询处理系统”、“OLAP服务器及分析工具”、“PatchMan;Android系统层漏洞修复技术”、“TaintGap:新一代Android HTML5应用的动态污点分析系统”和“AntMiner:不需要先验知识地从大型软件系统中挖掘缺陷”。
经过专家点评和投票评分环节,最终评选出三个最佳创新奖,分别是窦志成的“时事探针系统”、梁彬的“AntMiner:不需要先验知识地从大型软件系统中挖掘缺陷”和卢志武的“视频目标检测”;三个最具潜力成果转化奖分别是梁彬的“PatchMan;Android系统层漏洞修复技术”、王永才的“无线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和李翠平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
这次活动对人大计算机系来说试一次全新的尝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做科研既要重视理论研究,更不能忽视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希望这次活动能推动我们做更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和工程,ダファベット 入金不要能和企业、和市场贴合得更近,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携手共进、砥砺前行。